
警告: 大量主觀觀點
你可能知道我是一位16歲的高中生(不知道的話我有自我介紹頁),出生在網路時代,國小就有自己的手機、電腦,除了很多學校的東西都數位化外,社群平臺也是人際關係的中心。
升上高中後,第一次見到新同學的時刻是新生訓練。第一個像我搭話的人,第一句話就是問「你的IG是什麼?」,而我也正常地給出我的帳號名稱。被問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奇怪,畢竟這是很自然的對話開始,而且透過社群平臺可以快速了解一個人部分的過去。不過若是換到國中的新生訓練,我會回答「我沒有IG」。雖然只是國中生,但是班上有超過八成的人都有手機了,而我是少數沒有Instagram帳號的,手機上主要使用的就只有通訊軟體。直到國一升國二的暑假,我才辦了一個Instagram的帳號,因為我開始看F1後,除了官方應用程式,沒有其他新聞的來源。
就是這個時候開始,我跌入社群平臺的深淵,一天花費數十分鐘在社群平臺上,雖然沒有影響到學業,不過卻浪費掉了很多寶貴的時間。一剛開始,我還是只把它當作看貼文的地方,不過跟同學的聯絡管道從LINE漸漸轉移到Instagram,因為有些同學本來就比較常用它,而且還有上線狀態、即焚模式和分享貼文的額外功能。雖然我一直沒有對它產生依賴,但是我發現只要幾天不開來看看,就會有FOMO的狀況。
FOMO(fear of missing out),中文可以翻譯為社群恐慌症,就像請一天的病假後會擔心下次上課銜接不上進度一樣,只要離開社群平臺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安的感覺。FOMO是一半以上的社群平臺使用者都會面臨的問題,但是只要不下定決心,情況就會因為一直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平台上而持續惡化。
因此,從進入暑假的前幾天開始,我下定決心遠離這些社群平臺,到現在剛好約一個月,所以用一篇文章來討論我的心得。選在暑假似乎是很奇怪的策略,因為暑假比非暑假還閒,但是因為非暑假期間還是有一些使用需求,例如跟同學聯絡或討論作業,所以暑假期間才能安心停止使用。

先說最後的效果: 我從平均一天花數十分鐘在Instagram上,變成平均一天不到十分鐘(如上圖),而且相當集中,平日幾乎沒有使用,只有假日滑一下而已。Twitter(最近變成X)我則連帳號都沒有,只有偶爾在Mastodon上發廢文,不過我分邊完全沒有人在用Mastodon,所以沒有FOMO的問題。
我也限制自己不能貼文、不能發限時動態,因為這些舉動只會增加互動(常常有人回覆我的限動),而我也確實達成,已經30天沒有任何限時動態了。
執行大約一週後,我就已經沒有感覺,不用特別提醒自己要少用社群平臺,而且我也發現自己很自然地開始花更多時間在我的興趣上。事實上,這些每天一篇的文章正是因為我在研究基礎的網站相關知識和練習Git的運用而開始的。不過這並沒有解決我的失眠問題,說明我平常的失眠情況跟原本猜測的(睡前都在看螢幕)並不同。這個情況仍非常嚴重,以昨天為例,雖然下午就已經感到疲倦(這跟失眠無關,是因為有出門又一直工作),但是我到今天凌晨四點多還沒睡著。如果你有相關專業或經驗,有建議可以給我,請透過我的電子郵件聯絡我,文章頁尾有個按鍵(下圖)。

以上就是我的故事,我也是打到這邊才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心得,不過如果我未來又回到大量使用社群平臺的生活,那可能就會再寫一篇心得。如果你也是社群恐慌症患者,不妨跟著我一起練習戒掉社群平臺,不要找太多藉口,越早開始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