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活在資訊的時代,人們已經接受(或被迫接受)個資販賣、隱私受到破壞的生活。大部分的手機廠商都有不平等或不合理的隱私條款、Windows或MacOS也會蒐集用戶使用習慣等資料。大多數人不會注意到,或者根本束手無策。
有句話說「你不買他們的產品,你就是他們的產品」你免費使用Google的電子郵件服務,代價就是你的通訊隱私;你免費看影片,代價就是你的觀看習慣被演算法用來精準投放廣告。這些事情雖然很邪惡,但是有些人不在意,因為他們就是不想用靠付費服務營利的公司的產品,或是覺得頂多是興趣被演算法知道,又不會像掌握黑歷史一樣的朋友一樣可以拿來陷害你,不過不是所有「隱私條款」都是誠實或公平的。
根據美國NIH(國家健康署)推測,美國有超過20%成年人有心理健康問題,所以對心理治療或類似服務的需求很高,但是不同於地狹人稠的臺灣,部分地區的美國人很難找到這樣的服務,因此有些新創公司開始提供線上心理諮商等服務,而且在疫情期間熱門程度大幅提升。美國的一家心理健康公司Cerebral被發現販賣用戶資料給臉書、谷歌、抖音和其他第三方單位。被販賣的不是用戶的基本資料、地址、電話、IP、興趣或消費習慣資料(也就是最常被販賣的個資),而是他們的諮商或治療紀錄。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如果你沒有做過心理諮商,你可以把這些紀錄的敏感與隱私程度想像成裸照。你希望你的手機或相機製造商把你拍的裸照賣給別人? 如果你做過心理諮商,有很大的機會諮商師都會說明: 他們有對對談內容保密的義務(除非涉及法律問題,例如你跟他說你有一股搶劫的慾望),而作為數十萬人(根據應用程式下載次數推算)都在使用的心理治療平臺,他們卻違反這個基本的原則。
因此,無論公司或機構的大小,你都不應該信任任何隱私條款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拿你的什麼資料來做什麼,他們只會委婉地寫在條款裡,但不可能光明正大承認他們拿你的資料來賣。你能做的就是不要隨意在網路上留下很隱私的內容,並在使用這種心理健康服務或其他涉及隱私的服務時,要先思考一下他們的信用如何。
祝你心理健康:-)